后勤处-部门官网
学校主页
部门链接
学院导航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健康教育 >> 正文
流行性感冒
时间:2020-01-16     点击量:     作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速度快,可在人群中引起流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明显的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在健康年轻患者中多呈良性经过,较少出现并发症;但在老年人和一些慢性疾病患者中则可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其病原体分为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甲型极易变异,可引起反复流行或大流行。

传染源

流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自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日内传染性最强,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在疾病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传播途径

主要在人与人之间经飞沫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及流行特征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各型及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由于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及其致病力极易发生变异,病毒变异后人群无免疫力,易引起流行。流感流行的特点为突然发生和迅速传播。甲型流感病毒一般每隔10~15年就会发生一次抗原性转变,产生一个新的亚型,因人类对其缺乏免疫力,可引发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无抗原转变,因新旧毒株仍有抗原联系,无法划分为亚型。乙型流感以局部流行为主,约相隔5~6年发生一次;丙型流感则为散发。

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1~3天(数小时~4天)。典型流感病毒症状起病急,前驱期即出现乏力,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等不适。病程中全身症状重而体征较轻,可伴或不伴流涕、咽痛、干咳等局部症状。查体可见结膜充血,咽喉红肿,肺腑听诊可及干啰音。病程4~7天,但咳嗽和乏力可持续数周。分为轻型流感、肺炎型流感和其他类型(胃肠炎型、脑膜炎型等)。

并发症

急性鼻旁窦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细菌性气管炎、细菌性肺炎、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瑞氏综合症。

治疗

1、隔离

应对疑似和确诊患者进行隔离。

2、对症治疗

可应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物等,若无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无需使用抗生素。

3、抗病毒治疗

应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

1)、离子通道M2阻滞剂,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可抑制病毒复制,早期应用可减少病毒的排毒量和排毒期,缩短病程,减轻病情、改善预后。但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推荐用量为成人200mg/d,老年人100mg/d,分两次口服,疗程5天,但副作用较多,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副作用,肾功能受损者酌减剂量,有癫痫病史者忌用。

2)、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能抑制流感病毒复制,降低致病性,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此类药物毒性低,较少耐药且耐受性好,是目前治疗流感最好的药物。奥司他韦,推荐口服剂量成人每日2次,每次75mg,连用5天,对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H5N1H9N2有抑制作用。扎那米韦每次5mg,每日2次,连用5天,可用于成年人患者和12岁以上青少年患者。

4、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易于消化的食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密切观察,监测并预防并发症。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早期发现疫情,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及早对流感患者进行呼吸道隔离和早期治疗,隔离时间为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2、切断传播途径

流感流行期间,避免集会等集体活动,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注意通风,必要时要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戴口罩,勤洗手,防止交叉感染。流感患者的用具及分泌物使用消毒剂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1)、 预防流感最基本的措施是疫苗接种。我国目前使用3种流感疫苗: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裂解疫苗免疫原性和副作用均比较理想,是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流感疫苗。重点接种人群为65岁以上老年人;严重心肺疾病患者、慢性肾病、糖尿病、免疫缺陷病患者或接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者也需要接种。不宜接种疫苗的人员包括: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在;吉兰-巴雷综合症患者;孕期3个月内的孕妇;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

2)、金刚烷胺,每次100mg口服,每天两次,连服10~14天,仅对甲型流感有一定预防作用。奥司他韦可用于甲型、乙型流感的预防,成人预防用药推荐剂量为75mg,每日一次,连用7天。